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6-2020年间到我院门诊接受低能量高频电凝法疗程治疗的600例汗管瘤患者,跟踪至2020年底。
研究最终纳入患者254人,女性251名,男性3名。采用问卷星网络问卷开展一对一的随访调查,调查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31岁,中位数30岁,平均治疗次数为3.78次,治疗次数中位数为3次。
1.2 治疗方法
治疗步骤为:①外敷麻药30-60分钟;②麻药起效后局部皮肤消毒;③治疗前先在患者大腿或手腕部位放置板状电极;⑤在通电状态下,将电凝针与皮肤呈90度直角刺入汗管瘤,根据经验调节治疗参数为4-7W之间,手感明显穿透表皮后即刻取出,针尖有粘滞感。散在汗管瘤在中心部位刺入即可,融合连片汗管瘤在皮损上每间隔约2mm布下一个治疗点;⑥电凝后透过站立式放大镜,用电凝针在非通电状态下机械搔刮治疗部位直至露出肉色基底,则一个汗管瘤的治疗完成。每次完成全部皮疹的治疗。间隔两个月以上根据情况复诊。
2 结 果
2.1治疗效果分析
将254名患者治疗前和最后一次治疗后3个月效果的对比照片分别呈现给患者本人和皮肤科专家,将二者对于治疗效果评价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线性卡方检验得出:=0.8071,P=0.3690,说明二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患者对治疗效果评价与医生评估结论是一致的。
2.2 患者满意度相关分析
患者治疗次数与治疗满意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治疗次数与第一次治疗后满意度r=-0.0313,P=0.6195,二者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次数与最后一次治疗后满意度r=0.2249,P=0.0003,二者呈正相关,治疗满意度随着治疗次数增加而提高;患者满意度相关分析因素中得分最高两项为疗效因素中愈后皮肤状态包括毛孔,水分,弹性,光泽情况接近周围皮肤。
2.3眼周汗管瘤治疗后复发情况危险因素探讨
将是否复发作为因变量(复发=1,未复发=0),纳入的自变量婚姻状况、生育情况、吸烟史、饮酒史、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史、药物过敏史 、手术史、皮肤磨消术史、激光史、汗管瘤家族史等基本资料,采用逐步向前回归法筛选变量,自变量纳入标准为0.10,排除标准为0.15,模型总体检验结果:Likelihood Ratio= 3.984,P<0.05,总体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纳入模型的指标为生育情况,说明生育孩子是致使汗管瘤复发的危险因素。每生育一个孩子,眼周汗管瘤复发的危险性增加44.8%。
3 讨 论
研究发现,通过低能量高频电凝疗法加强治疗效果外,美容效果得到加强。采用间隔2-3mm的针孔法和卫星法治疗可保证病损间的正常组织如同上皮岛,有利于创面的爬行修复。我院治疗汗管瘤通过照片和患者本人评分观察发现愈后皮肤状态与周围皮肤一致,维持原有皮肤毛孔,水分,纹理和光泽,跟踪两个月左右,可见单个瘤体变小、成片融合的瘤体变得散在,可进行下次治疗。一般治疗3-5次。
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包括在治疗较大和融合成片的汗管瘤时不要急于求成,布点距离过于接近或在单点上多次电凝,可能出现点状色素脱失的现象,可事先跟患者告知,要经常清除针尖处碳化以便顺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