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手术是治疗乳房肥大症的治疗方法,按照切口分类主要有双环切口、垂直瘢痕切口和倒T切口三类,自2018年1月起,我科对收治的13例患者采用改良倒T下蒂瓣治疗乳房肥大症,获得良好的疗效。
葛艳娜,赵绛波,郭金冉,陈 娅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科
本文发表于《中国医疗美容》2022年第4期
DOI:10.19593/j.issn.2095-0721.2022.04.00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收治乳房肥大症患者13例,均为双侧乳房不同程度肥大、下垂,年龄19-47岁,平均年龄31.60岁,已婚已育10例,未婚3例,所有患者均无乳腺疾病史及乳房手术史。按照Regnault分类方法[7],根据术中乳腺组织切除量将乳房肥大分为4类,轻度乳房肥大:切除量小于200g;中度乳房肥大:切除量200~500g;重度乳房肥大:切除量500~1500g;巨乳症:切除量大于1500g。其中中度肥大:4 例,重度肥大:8例,巨乳症:1例。单侧平均切除量为:716g。手术均采用了改良倒T下蒂瓣法。
1.2 术前设计
患者直立位,上臂自然下垂,标记胸骨中线,乳房经线(锁骨中线至乳头连线延长至下皱襞交点),下皱襞线(内侧不超过胸骨旁线,外侧不超过腋前线) ,确定新的乳头乳晕复合体位置,新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位置结合下皱襞在乳房投影点和经上臂中点平行线与乳房经线的交点来考虑,一般新的胸乳线(胸骨上切迹至乳头)距离应在19.0-22.0cm之间,新乳头中心点A点。以确定的新乳头位置标记等边三角形(AB=AC=BC),边长为6.0-8.0cm之间,对于较大的乳房BC距离可略长,但∠BAC应小于90°,轻度倾斜的曲线连接三角形底边和下皱襞线。直径4.0cm的环状模型标记乳晕切口线,以乳房经线和下皱襞交点为中点,标记下蒂宽度GH=7.0--9.0cm,下蒂的两垂直线相交于新乳晕上1.5cm处为去表皮区域。保留下蒂底边为4.0cm等腰三角形皮肤瓣B’C’F,保留该皮瓣的皮肤,减小缝合内外侧皮瓣的张力。
2 结 果
本组共13例患者,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3-12个月,平均10.6个月。术后乳房形态及对称度良好,乳房大小适中,无乳头乳晕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半年后瘢痕不明显,12例患者对术后效果满意。1例患者单侧乳头乳晕感觉减退半年后逐渐恢复,伴有轻度瘢痕增生,患者对术后效果基本满意。
3 讨 论
改良倒T下蒂瓣法适用于中重度乳房肥大的患者,设计相对简单,对于初学者较易掌握,以下几个方面在设计及操作时需注意。
(1)关于新乳头的定点及内外侧皮瓣的设计原则:新乳头的定点结合下皱襞在乳房表面的投影点及上臂中点平行线与乳房经线交点,使新乳头至锁骨中点距离在19.0—22.0cm,中重度下垂的患者新乳头位置可适当下移,内外侧皮瓣标记以新乳头顶点设计边长不超过8.0cm等边三角形,对于较大乳房底边可略长,下皱襞的切口线内侧在胸骨旁线以内,外侧不应超过腋前线,一是尽量缩短瘢痕长度,二是减少瘢痕增生几率。
(2)下蒂的厚度与宽度:乳房肥大缩小术术后乳头乳晕的成活至关重要,乳头乳晕坏死与动脉血供不足有关,但更常见于静脉回流受阻。预防乳头乳晕坏死笔者经验为,依据乳房大小下蒂的宽度一般为7.0—9.0cm,厚度不少于2.0cm,蒂部过窄势必会影响乳头乳晕血供,过宽不利于术后乳房形态的塑造。近年来研究表明肥大乳房乳头乳晕血供主要来源于胸廓内动脉及胸外侧动脉分支及乳头乳晕真皮下血管网,因此去除下蒂表皮时,要注意保护下蒂的真皮下血管网,切除腺体组织时应在胸肌筋膜上层次操作,保护胸肌筋膜的完整性,保障动脉供血。另外避免蒂部受压减少静脉回流受阻,蒂的厚度尤其是基底部不应过厚。
(3)术后瘢痕:倒T切口包含了垂直瘢痕及下皱襞水平瘢痕,为减少术后瘢痕的形成,一是缝合时分层缝合,尽量修薄皮瓣缘,下蒂正中保留三角形皮肤,较少内外侧皮瓣与下皱襞缝合时的张力,促进创面愈合并减少术后瘢痕的形成。二是皮肤层缝合时选择可吸收线皮内连续缝合,三是术后可局部应用含硅酮成分产品抑制瘢痕增生。
(4)术后乳房良好形态的要素:内侧皮瓣切取时保留一定的腺体厚度,使术后乳房内侧形态饱满,上侧皮瓣切取时亦应保留适当的腺体厚度,不可使皮瓣过薄,术后使乳房上极比较饱满,外侧皮瓣可尽量多的去除脂肪及腺体组织,改善乳房在腋区的臃肿。关于乳头乳晕复合体的定位,用直径为4.0cm的环形模型在下皱襞上4.0cm处定位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位置,去除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适当修薄皮瓣边缘。这个距离使术后乳头至下皱襞距离为6.0cm ,受重力作用影响,术后远期乳房形态更佳。